案例播放: 一 邱老师走进校长办公室,一屁股坐下,“哇”地哭了。那哭声象是一个女人在缅怀他的初次分娩,又象是一个男人在搜寻他的私生子。 校长的眼光似乎在同情看着邱老师,又似乎充满着矛盾和惆怅地越过邱老师的那顶过时的毛呢帽子飞往一个遥远的欲望或理想。校长是一个介于哲人和鳏夫之间的人,他既有沉溺于思辨的惬意的孤寂,又有因谙熟于失去了的男欢女爱而特有的敌意的超然。他知道在邱老师这种处境任何一种情绪都可能造成无法想象的后果,所以他选择了沉默。恰如任何历经人间沧桑而又一无所获的人会做的那样。 邱老师止住哭声,说:“校长,我冤枉啊!” 校长面带微笑、目光锐利地说:“老邱,你别急!到底怎么会事,你说吧,学校一定会给把持公道的。”说完后,自己都为自己的字斟句酌而得意不已。 原来是这样,邱老师他们班的女生王丽莎上周被父母发觉她怀孕了!丽莎的父母五雷轰定,发誓要把糟踏了他们女儿的“畜生”绳之以法。在反复的逼问下,丽莎交待出这个人就是邱老师。 丽莎父母于是找到了邱老师,情急之下难免有些出言不逊,他们警惕而充满猜疑的神情似乎巴不得立即把邱老师碎尸万断。而邱老师眼看自己一世清名即将毁于一旦,也不禁气急败坏,不免说出了一些有损人民教师一贯形象的话。这不仅于事无补,反而让丽莎的父母更加怀疑他。很快他们就找到了校长。 校长听了也不禁暗中恼火,上周他刚刚因为一个实习老师带高一女生去游泳受到了家长的投诉,这周又遇到这种爆炸性的事件。但他还是立即处理了这事,首先向父母保证这件事情立即会得到妥善的处理,又以善意的口吻传达出一个威胁性的信息:这件事情最好不要急着找公安机关,否则对王丽莎前途不利。其实,这也正是王丽莎父母的心病。他们也立即同意了校长的建议,调查清楚再说。 校长立即理了一下头绪:王丽莎怀孕是无可置疑的事实,现在关键是要做两个决定:首先是如果真的是邱老师所做的事情的话,那只有立即寻找公安机关的介入;其次是如果不是邱老师所做的话,那就要找出谁是使王丽莎怀孕的人。 校长细细想了邱老师平时的所作所为,发觉他还真不能排除邱老师的作案可能。首先,邱老师有作案的动机。邱老师是他们这所省重点中学的老教师,一年后就退休了。他的妻子瘫痪在床多年,这造成了邱老师多年的性压抑带来的对性的过度敏感,班上的男女生只要目光中稍微有些情投意合的意思,就会被他来到办公室谈话,女生的衣服稍微暴露一点就被他视为行为不端,进行严肃认真的批评,同学们和老师们都发觉邱老师特别喜欢找女生谈话,特别喜欢批评漂亮的女生,王丽莎就是其中之一。这种行为即便不懂心理分析的人也看得出,是邱老师压抑的性冲动在寻找理性的、间接地满足形式。其次,邱老师也有作案的时间,他不时会把同学留下来单独辅导,虽然是为了促进升学率,但现在也授人话柄了。 念及于此,校长不禁暗中叹气,邱老师实在是个不错的老师,每年他带的班的升学率都很高。这次要是出了问题,自己也只好舍卒保帅了。不过校长凭自己的自觉,感觉到邱老师还不是那种控制不住自己性冲动的人,在全校的老师中,邱老师是少数几个坚持原则,不像权贵低头的,而不像有些年轻老师对校长吮痈舔痔,一个能拒绝权贵的人,往往能拒绝性的诱惑,校长深信这一点。 接着的重点就在于王丽莎了,校长觉得关键在这个女孩身上。 二 王丽莎走进校长办公室,看见迎门置放的一把椅子,那椅子和办公桌的角度几乎意味着一种邀请,而椅背上挂着的一条鲜艳如血的围巾又似乎是对邀请的某种解释,而围巾的悬挂方式又象是对任何试图理解解释的劝阻。王丽莎坐下后,校长和蔼地告诉她,别无他意,只是很关心她受伤害的事情,希望听听事情的前因后果,并保证一定保密和还她一个公道。 于是王丽莎开始战战兢兢地叙述邱老师对她的侮辱过程。她才讲到一半,老练的校长已经知道,王丽莎在撒谎了,她游移的眼神、颤抖的双手、前后不一的叙述、接连不断的口误出卖了她的秘密。 校长明白了,她之所以要冤枉邱老师是为了保护另外一个人。现在关键是要让她说出另外一个人。 于是校长耐心地等她说完,说:“丽莎同学,现在又到这样的事情,我能理解你一定很害怕、很难受。”王丽莎的眼里立即充满了泪水。“同时,丽莎同学,你现在知道了别人伤害时候多么痛苦。其他人也和你一样,被冤枉、被伤害时也是痛苦万分的。现在这件事情对你的未来、对邱老师的一生、对学校的名誉都有很重要的影响。”校长这时候恰如其分地停顿了一下,接着说:“考虑到你还年轻,学校目前还是以保护你的名誉和未来为原则。现在——各方面的人我都接触到了,有些情况我已经知道,有些情况我还不知道。所以我想听听你的说法。你要考虑好,你的未来完全掌握在你手中,你也不会有第二次讲的机会,你也知道,本来这件事情照你的说法早该报告公安机关的……现在你准备15分钟,理清头绪再说吧。”校长轻轻走出了校长室,带上了门。 15分钟后,王丽莎泪流满面地向校长交待了一切—— 原来高二上学期的时候,王丽莎和他们班学习委员郭伟组成了一个学习小组。刚开始的时候,她和郭伟不过是眉梢眼角带些似友情似爱情更似亲情的暗示和交流罢了。没想到这一切没能逃过目光如炬的邱老师的眼睛,邱老师严厉的近乎刻薄或嫉妒地批评了他们,并通知了他们的家长,结果家长们立即联合起来,对他们俩进行了围追堵截。外在的压力不但没有分开他们两个人,反而让他们更加走近了。只不过形式更加隐秘。本来他们之间谈不上爱情,最多就是青春期男生和女生好感罢了,但既然家长和老师都把他们定义为情侣,在逆反心理和青春冲动的煽动下,他们也真的成了情侣,沉溺在缺乏信仰倾向的幸福中。到了高三,盲目的冲动和巨大的压力让他们终于偷吃了会影响他们一生的禁果…… 事情清楚后,校长迅速召集双方的家长,经过协商和指责后,双方都做出了决定,这件事情除了教育、批评和保密外,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两个人都决定,在高三的时候,把爱情暂时放一边,努力学习以报答父母和学校的理解。 从那以后,校长每年都在高中学生中开展性心理和爱情心理的教育。他亲自上阵讲课,每次开课,他都对同学们说:“性和爱就像盗窃,迟早要败露的。”惹得一群同学笑得摇摇晃晃,以一种充满期待的姿态大张着他们热切的嘴唇,那迷惘的神态仿佛是一种劝喻,又象是在暗示他们正穿行于自我迷恋的梦幻中。
性、爱少不得 文/李孟潮(武汉中德心理医院) 青春期的少年会出现性的需求,这是自然的。青春期的少年也会出现爱的需求,前不久有个对上海中学生的调查显示:76.28%的初中生和79.47%的高中生都向往异性交往。即使在不向往异性交往的22.16%学生中,也有14.62%的学生是不好意思或不知如何与异性交往。同样是上海1985-1988年的几次调查统计,高中学生有早恋现象的约占60%左右,初中学生有早恋现象的也有不少。这个结果反映了爱的需求在青少年中是常见的,也是自然的,不过青少年的爱和成年人的爱比较起来,显得幼稚而冲动罢了。 正因为这种爱情是幼稚而冲动的,所以它需要引导。正如前苏联哲学家、教育家戈洛瓦诺夫所说,“应该不失时机地教育未来的公民懂得这一切(爱情)。正如从一开始就要教导他们怎样劳动(虽然他们在年满18岁的时候才正式参加劳动)一样,也需要在他们刚懂得爱情的时候就教育他们怎样去爱。” 青少年出现早恋,首先是不可避免的生物现象。这要从人类进化史说起。原始人类的生存环境很不安全,缺少食物,疾病多,生命没有保证,寿命很短,能够存活到性成熟期很不容易。因此在有了生育能力后如果不立即进行繁殖,就可能失去繁衍后代的机会。所以人只要到了青春期,自然就会出现和异性亲近的心理。当然,这种需求更多是性的渴求。 现在,人类寿命普遍延长,儿童和青壮年很少会死亡。同时,知识积累的增加和生产社会化,需要每个人必须用很长的时间进行学习,才能成家立业和养育后代,因此现代人不可能像原始人那样,一旦性成熟就立即进行生育后代的活动。人类的生物性进化显然是跟不上生产进化的速度。 在本能和社会需求的冲突之间,爱情的出现提供了一个缓冲的地带,它使人的性欲能够得到间接的满足又不对社会造成危害,所以,爱情的出现是前文所说的自我功能成熟的表现之一,而不是洪水猛兽,家长和老师应该担心的恰恰是那些不懂爱情的孩子。 在一个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爱的能力是一个必备的能力。随着人的成熟,爱有几种形式—— (1)自恋:这种爱出现在婴儿期,婴儿的自恋是生命本能的一种形式,和动物的自我保护本能无太多区别。 (2)亲子之爱:随着父母的爱对孩子的灌注,孩子逐渐学会摆脱自恋这种被动的爱,学会了主动爱别人。根据心理治疗家沙利文的研究,孩子学会爱父母大约在9岁左右,这时候他学会也给父母点什么东西,一幅画,一张成绩通知单等等,而且把对父母的爱扩展到兄弟姐妹、亲戚朋友。这时候孩子的爱还有很多自我中心和利己的成分。如果一个人的爱停留在这一阶段,他不可避免会成为一个利己的人。如果他用这种爱去爱他的恋人的话,这种爱就很危险,因为没有任何恋人可以克隆父母的爱。这种把对父母的爱、期望、幻想完全转移到恋人那里的现象叫做“移情”。在爱情的初期,移情现象是难免的,而且是必要的。但是,如果爱情中只有移情,就会造成灾难性的结果——在所谓的“爱情”中双方都感到自己越来越依赖对方,越来越害怕失去对方,他们都把对方和自己看作是满足欲望的工具,而不是平等的人,要么要求对方丧失自我,要么自己丧失自我,爱情中充满了恐惧、愤怒、妒忌,爱情不但没有促进自己的成长,反而成了发展的泥潭。 (3)爱情:这在青春期出现,爱情的本质是建立在性欲的基础上,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的倾慕,直到情愿下意识排除自己,在另一个“我”中忘却旧有的自己,在这种排除和忘却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的自我,并获得对自己情感和理智的协调能力,在另一方的幸福中找到自己的幸福。 (4)博爱:这是成年之后才出现的爱的形式。经过爱情的洗礼,我们能继续把对一个人的这种深沉的爱扩展到整个社会,能热爱和尊重生命。这时候,最高的一种爱的形式出现,那就是“博爱”。在博爱的状态下,我们可以为全人类的利益牺牲自己的利益。博爱是一种共产主义的状态,在博爱中,信仰、事业、情感、道德、娱乐既能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又能够完美地融合为一体。 所以在青春期,青少年要面临的心理发展的任务是要学习如何把移情转变为爱情,也就是把幼稚的爱转变为成熟的爱,这个过程将一直持续到青年期的结束。在这个过程中,他要学会让父母以外的人走进自己的内心,也学会如何走进对方的内心;他要学会成为对自己、对别人负责任的人;学会诚信;学会照顾自己和别人;学会倾听对方;学会理解和信任;学会为对方牺牲自己。而这些(尊重、诚信、理解、负责、利他、忠诚)都是日后融入社会必备的素质和技巧。爱情是一个人融入社会必须的情感磨练,是必不可少的。 爱情是情感发展的一个分界点,它把孩子和成人分别开。同时,它也是人际能力发展的一个跳板,经过爱情的磨练,我们的人际关系能力得到了提升,摆脱孩子那种在人际关系中任性和依赖,磨练出一个独立的自我,再通过这个独立的自我和别人进行平等、自由、互利的交往。 从亲子关系的角度来说,爱情的出现意味着亲子之爱的弱化,意味着亲子的分离。如果为人父母者自己爱的能力没有进化到成熟的爱的程度,自然会阻挠、妨碍、误解青年的爱,更没有能力指导和帮助孩子爱的能力的发展。而作为孩子,在没有支持的情况下,也宁愿在情感上继续依赖父母。所以,爱情中遇到的第一个人际关系是如何摆脱对父母的依赖。 这种亲子关系的冲突集中体现在对性和爱的关系的处理上。青年人出现性欲,这是人的生物性,但人之所以为人,在于我们除了性欲还有道德、良知、判断,这是我们社会性的一面。生物性的我在心理分析中称为本我,社会性的我称为超我。超我往往是父母、老师等权威的道德、价值体系在我们内心的倒影。本我和超我处于不断的矛盾和冲突之中,通过协调好他们的关系,我们才能形成一个功能强大的自我。良好的自我的功能体现在性和爱的关系上,就是通过爱情,我们能够保证自己的性欲以道德的方式得到转移和满足。 现在很多青年出现的性关系紊乱,不是因为爱情太多了,恰恰是缺乏爱的教育,不懂爱情,把性本能、移情误以为是爱情的结果。爱是对性的转化、升华、控制和转移,而不是加强性欲的春药,这是爱情心理学的一个基本原理。 爱是人类社会的得以存在的纽带。弗洛姆说:“没有爱,人类不能存在一天。”爱情不仅仅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事,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能力,一种掌控自己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的能力。一个人满脑子学习,不懂爱自己、爱父母、爱别人的人,不过是社会化大生产中的一颗螺丝,一个灯泡,一个尽职的工人罢了。 至于把体现人性光辉的爱情和动物的性欲等同起来,那是最基本常识的缺乏。人和野兽的区别就在于人会通过恋爱这种方式来转移、压抑、延迟性欲的满足,而野兽是不会送玫瑰写情书的。爱是人性的集中体现,只有在爱中学会把自己所爱的人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我们才能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才真正摆脱了兽性,具有人性,才让本来和野兽相差无几的性欲变成了人类文明的性爱。 这种爱的培育——通过爱把兽性转变成人性——从儿童期就开始了,孩子对父母的孝顺和依恋是爱的早期形式之一,也是爱情的萌芽。这种亲情在青春期要转变成爱情,否则我们就无法长大成人,不但无法具备成人情感——爱情,也无法具备成年人利他道德水准,从而也无法具备成年人的人际交往能力。我们的心理发育将永远停滞于一个恋家的少年的水平,这是一种确实的心理发育的迟缓,是需要用一生弥补的伤痕。一个在年轻时缺乏恋爱体验的人,在他后来的生活中要么是倍尝孤独的滋味,要么在人到中年后才想起补课,造成了道德危机和家庭-社会问题。 现在学生之所以高分低能,高智商低情商,和缺乏自觉的爱情教育和爱情锻炼有很大关系。2001年,国际心理治疗大师,结构家庭治疗鼻祖米纽琴(Salvador Minuchin)来到中国。在与一些中国家庭接触后,他说,他有一个很强的感受,那就是中国的家庭出现问题往往不是因为关系太疏离,而是因为关系太紧密,结果孩子就没法长大。就像你们看到的那样,6岁的孩子表现得像两岁;十几岁的少女表现得像五六岁。他说:“我想你们的文化是一种孩子的文化。在独子文化中,怎样教育和控制孩子对家庭来说是很重要的。”没有爱情的教育和学习,我们20多岁的青年的情感将会长时间停留在青少年阶段,这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也会是家庭的问题,最终将变成社会问题。 获得爱的能力需要锻炼,得到爱的能力后也需要保持锻炼。弗洛姆提出,锻炼的方法有“四个要”: 1 要严于律己。即要把生活当作一种需要认真对待的过程。而不是像工作,工作的时候就靠外在的纪律要求自己,工作之余就松松垮垮。 2 要集中。现代生活让人们朝三暮四,人们往往同时做很多事情,对每件事情都漫不经心。对爱却不能如此,要集中注意在爱人身上。 3 要有耐心。现代人把爱情当作快餐,而不是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的成长体验,这就是现代人缺乏爱的能力的原因之一。 4要全力以赴。 根据我们中国的情况,也许要加上一个“不要”——不要走极端。
|